回帖:九、无法入静怎么办
无法入静,是指练功者思想散乱,精神不集中,不能进入安静的境界而言的。
练功时,越想入静,往往就越不能入静,因为追求入静的本身就是一种杂念活动,它同其它类型的杂念一样,可造成大脑皮层紧张兴奋。这就如同失眠症—样,越想入睡,便越睡不着。
达到入静除要正确掌握方法外,还需经过相当—段时间的锻炼,亦即要下一定的功夫。初学者,一是功夫浅,练功时间短,再一是抱有急于求成的心态,因而杂念较多,难以入静,此系正常现象。针对这种情况,切不可心情急躁或求功过切,而应耐心练习,循序渐进,经过一段时间后,杂念自会减少,直至消失,达到入静。
对于那些练功有素的人,有时也会出现杂念繁多,无能入静,甚至出现心烦意乱的情况,此时应暂停练功,仔细查找原因,诸如环境噪杂、练功场所温度不适、精神负担、疾病痛楚、饥肠饱腹、方法不当、拘泥姿势、呼吸失调等等都可影响入静,应针对原因,视情况,予以排除。
十、入静的具体方法
1、意守法
意守法是将意念完全集中到身体的某一部位,或意念默想身体某一经络穴位,或默想某一景物等,即所谓以一念代万念,将杂念排除达到入静的方法。
意守时可以守体内某一特定的部位或穴位,常用的是意守丹田,因为丹田称为生命之根,元气聚集之所,内气发动之源。这里指的丹田是小腹中的下丹外,意守命门,因为命门为督脉、带脉交会之处,亦为两肾间气机会合之处,有生命的门户之称,意守会阴,因为会阴位子前后阴之间,为任脉、冲脉、督脉发源与汇集之处,亦为精气之根,意守涌泉,因为涌泉位于脚底心,为肾气之根,降气之处,具有育阴潜阳的作用。以上这些称为意守内景。在意守过程中还要注意不可死守,死守即用意过浓,会造成“执着”或“走火”,应用意较轻,默默微思,似守非守,若有若无。
此外,还可以意守大自然某一特定的物体和景物,即意守外景。意守的景物必须是对心身健康有益的,美丽的景物,如青松、鲜花、海洋、云空等,不要意守凄凉的景色和讨厌的景物。
在选择意守部位和意守方式时,必须根据个人的神经类型,以及功种,病情的不同来选择。
根据神经类型选择:如果练功者是安静型,在练习气功时容易入静的,宜选择意守自身的某一点或某一部位,例如意守自身的丹田部位或涌泉穴、膻中穴。如果练功者是活泼型的,则宜选择意守外景。
根据练功的功种选择:练习气功中的静功,宜选择自身的某一部位作为意守点,如果是练习动功或动静结合功,便宜选择外景作为意守点。例如,早晚在户外散步或进行开眼站桩,行功时,多采用外守法。另外,意守外景,主要应该在内守不适应,或内守后出现副作用的情况下采用。
根据病种的不同来选择:例如高血压患者,意守点多采取身体的下部,象下丹田、涌泉穴等,以利于气血下行,降低血压。反之,低血压或贫血患者,则应选择身体中上部为意守点,以利气血上升。
根据病情的区别选择:例如,上实下虚者,意守点多选择身体的下部,而上虚下实者,意守点多选择身体的中上部。
2、数息法
数息法是练功时,默数呼吸,连续计数的方法。
我国古代著名医家扁鹊,提出在练功时,应用计算呼吸的方法,是调息入静的门径。一般失眠的入宜用数息法帮助入睡。因为思想集中在计数呼吸,其它的念头便被排除出去,这样全身就会逐渐进入安静。轻松状态。一般数息几百次(一呼一吸为一次),待思想比较安静下来,感到全身舒适以后,就不必再连续数息,而可改为随息,即思想随着呼吸而不想其它,让身体进入到这种安静舒适的状态中去。采用这种方法,既有助于排除杂念,又可起到调整和锻炼呼吸的作用。
3、听息法
听息法是指练功时,安静下来,意念归一,只听鼻中呼吸之气的方法。
这种方法是庄子提出来的。庄子认为,开始练功时,意念要专一,不要杂念干扰,即意念归一,然后通过听息,进入听气,听神,这时的功夫渐渐进入混沌的境界,身中是神气合一。这种神气合一的境界是无知觉的,外表上看如同睡着了一样,但身体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,最后进入虚无的境界。
4、默念法
默念法是用意默念词句,不要念出声的方法。
默念词句可选用具有良性含义的词句或本功种的意守部位进行默念,如“松静”、 “愉快”、 “健康”等词句,或“丹外”、 “涌泉”等意守部位,帮助入静。入静后,常会自然忘却默念活动,当杂念重来时,再以默念法净化思绪。
5、止观法
即练功时用意念观想,以眼观鼻,以鼻观脐,或以双目内视脐部,并将眼,鼻,脐三者连成一线,通过这种内视止观法,以诱导入静。
以上是笔者对气功入静问题的一些见解,谈的不一定完全正确,仅供广大气功爱好者参考,同时也欢迎有识之士不吝指正,共同探讨。